模拟整个CT系统的工作流程,完成对学生的实训教学工作.
扫描床 | 扫描机架 | 主机控制软件 | 图像基础处理工作站 |
图像三维处理工作站 | 三维人体解剖模型 | 3D—CT检查技术教学系统 | —— |
3.1.1 床面尺寸2350mmx500mm。
3.1.2 水平运动范围 ≥ 900mm。
3.1.3 垂直运动范围≥ 300mm。
3.1.4 床面最高距离地面 ≥850mm。
3.1.5 床面最低可降至离地面距离:≤580mm.
3.1.6 扫描床承载重量 ≥ 120kg。
3.1.7 提供头托、床垫等扫描附件。
3.2.1 机架尺寸:1700x1700x800mm。
3.2.2 具备射线指示灯。
3.2.3 机架孔径 700mm。
3.2.4 机架倾斜角度 +/- 25度,可显示。
3.2.5 驱动方式:电动机。
3.2.6 机架激光定位系统:X/Y/Z方式。
3.2.7 机架两侧带有控制面板; 控制面板可控制床面升降、前后运动;可控制机架倾斜运动;可控制激光定位系统;具有"急停"功能。
3.3.1 具备X射线管预热校准模块。
3.3.2 具备探测器校准模块。
3.3.3 具备系统维护功能。
3.3.4 具备信息登记功能。
3.3.5 具备扫描预选功能。
3.3.6 具备定位片扫描功能。
3.3.7 断层扫描:扫描过程中可与床联动,床采用步进模式。
3.3.8 螺旋扫描:扫描过程中可与床联动,床采用连续运动模式。
★3.3.9 具备扫描床扫描后自动后退功能。
3.3.10 主控软件具有国家软件证书。
CPU酷睿双核及以上,主频≥3.6GHz。 内存容量≥4G。 硬盘容量≥1TB。 工作站显示器≥21吋液晶显示器。
100M网络接口。预装正版64位windows7以上版本。
3.5.1 扫描功能;
3.5.2 图像浏览功能;
3.5.3 图像处理功能;
3.5.4 新病人信息登记功能;
3.5.5 已预约或扫描过的病人管理功能;
3.5.6 协议或扫描参数预设功能;
3.5.7 病人信息录入与修改、删除功能;
3.5.8 不小于9个扫描部位选取功能;
★3.5.9 支持以下50个扫描序列(以下序列均支持图像后处理和3D重建):
垂体冠状扫描 | 颅脑CTA | 颅脑平扫 | 脑增强扫描 | 颅鼻窦冠状扫描 |
颌面部薄层扫描 | 颌面部平扫 | 颌面部增强扫描 | 口咽部平扫 | 内耳平扫 |
腮腺平扫 | 眼眶平扫 | 喉部平扫 | 甲状腺平扫 | 颈部CTA |
颈部平扫 | 颈部增强扫描 | 肩关节薄层扫描 | 腕关节薄层扫描 | 肘关节薄层扫描 |
肋骨薄层扫描 | 心脏冠脉CTA | 胸部CTA | 胸部HRCT | 胸部低剂量扫描 |
胸部平扫 | 腹部CTA | 腹部平扫 | 腹部增强扫描 | 肾脏平扫 |
肾脏增强扫描 | 胰腺平扫 | 胰腺增强扫描 | 颈椎薄层扫描 | 颈椎间盘平扫 |
颈椎体平扫 | 胸椎薄层扫描 | 胸椎体平扫 | 腰椎薄层扫描 | 腰椎间盘平扫 |
腰椎体平扫 | 骨盆薄层扫描 | 盆腔平扫 | 盆腔增强扫描 | 踝关节和足薄层扫描 |
踝关节和足平扫 | 髋关节薄层扫描 | 髋关节平扫 | 膝关节薄层扫描 | 膝关节平扫 |
3.5.10 定位扫描功能:可以对患者头先进、脚先进、俯卧、仰卧等姿势和定位扫描参数进行调节,扫描后显示定位片;
3.5.11 扫描参数调节功能:可以对扫描、时间、重建等多组参数进行调节;
3.5.12 定位线调整功能:可以最多添加三组定位线,每组定位线都可以分别通过控制点或按键对定位线进行范围调节、扫描架倾角调节、平移等操作。可以增减定位线的层数;
3.5.13 预扫描功能:
3.5.14 轴扫描、螺旋扫描(扫描过程中可与床联动)功能;
3.5.15 扫描过程图像一副副动态出现功能;同时扫描模拟进度条一直前行直到图像扫描完成。
3.5.16 增强扫描功能:可以模拟增强扫描的过程,对注射时间,造影剂总量等参数进行调节。
3.5.17 扫描后扫描床自动复位功能。
3.5.18 扫描过程中X线示意功能。
3.6.1 窗口布局的自定义功能,可分为1x1,1x2,2x1,3x2,3x3,4x3,4x4等布局方式。
3.6.2 可对显示在图像上的信息进行设置。
3.6.3 提供快速调窗方式,并具有负像功能。
3.6.4 伪彩色的图像处理功能,并具有10种以上默认预设。
3.6.5 LUT变换有对数、对数lnv、S、线性等选项。
3.6.6 提供图像滤波功能,有中等、模糊、更模糊、锐利、更锐利、散焦、重叠、高斯等滤波预设。
3.6.7 测量功能:
测量直线和折线长度 | 椭圆、矩形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| 角度、开角、四点角、cobb's角等角度测量 | 垂直线、平行线的绘制和测量 |
测量单位可以选择像素、纳米、微米、毫米、厘米、米、英寸、英尺、码等单位。 | |||
像素统计可以选择最小值、最大值、平均值、标准差、倾斜度和峰值。 |
3.6.8 图像的移动、水平翻转、旋转(顺时针90度、逆时针90度、180度)、缩放功能。
3.6.9 显示dicom标签,分为常用标签的显示和全部标签的显示。
3.6.10 播放功能,帧速可调整;提供循环播放。
3.6.11 影像可以按照实例编号、解剖方向、切片位置等进行排序。
3.6.12 提供比例尺功能。
3.6.13 窗口复位功能。
3.6.14 可以将处理过的图像和原图像导出至剪切板。
3.7.1 支持MPR重建。
3.7.2 支持MIP重建,可以选择最小值,平均值和最大值进行重建。
3.7.3 支持虚拟3D容积重建功能,支持各个方向旋转三维图像。
3.7.4 支持超过20种3D重建预设。
3.7.5 支持多平面重建,能同时显示横断、冠、矢位图像,并能够同步调整和显示。
3.7.6 支持导出obj,stl等格式的三维模型。
3.7.7 支持对三维模型进行分割、渲染调整处理。
3.8.1 分男性模型与女性模型;
3.8.2 可独立观察男、女模的皮肤、肌肉、骨骼、循环系统、心脏、内分泌系统、神经系统、小脑、大脑、呼吸系统、横膈膜、会厌、肺、生殖系统、泌尿系统等;
3.8.3 可利用键盘的4个箭头键与相关键使模型左转、右转、向下、向上,以及拉近与推远;
3.8.4 人体从上到下划分不少于300个横断层,并有相应的CT横断层影像结构图像。
3.9.1 T场景设计要求符合医院影像科布局,室内设备配套、防护措施齐全、规范,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医院工作环境、注意事项。
3.9.2 CT机以常用的机型为仿真对象,进行3D建模,有扫描床、扫描架等。
3.9.3 DR设备支持多角度观测功能。
3.9.4 CT检查步骤。
3.9.4.1 检查过程要求要求以交互方式进行,详细模拟准备流程、操作流程、注意事项。
3.9.4.2 核对患者信息,医师对照申请单核对,有字幕与语音。
3.9.4.3 患者更衣,换上病号服。
3.9.4.4 对防护护具的穿戴进行动态展示。
3.9.4.5 检查部位至少包含颅脑、颈部、胸部、胃部、盆腔、腰椎、颈椎、鞍部、眼部、鼻与鼻窦、耳部、鼻咽部等,并有摆位模拟。
3.9.4.6 操作设备:有特写的设备操作盘,有扫描床的上下、进退调整按钮,并扫描床随之运动,以选择扫描部位,运动距离数字显示;有扫描架转动按钮,并扫描架随之运动,以确定扫描倾角,其角度数字显示。
3.9.4.7 交代事项
检查完后,叮嘱病人,体现人文关怀。